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。二次房改?

2021-08-31      来源:互联网   浏览次数:1286
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 

当前既非全国“两会”时间,也不是重大节日时间节点。

更大的背景在于:

共同富裕。

过去几个月,中国政府在努力强化这一方向。

四个月前的“430”政治局会议,提出“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”,同一会议也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”。

半个月前(8月17日)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,再次高规格提及“共同富裕”,并强调“三次分配”

图源:央视新闻联播

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另外一个重要背景是,2020年初疫情之后,为抵御经济下行压力,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,导致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压力较大。

由于热点城市都实行了商品房限价政策,因此市场表现并不是商品房价格大涨,而是二手房价格大涨,公众资产焦虑学区焦虑叠加。

被限制价格的商品房和二手房价格之间,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间。

商品房摇号“一房难求”,各热点城市不断出台各种“打补丁”政策,基本方向都一样:

限制、限制、限制。

提高限购门槛。

上述两个背景让公众甚至全世界聚焦,这场以“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。

社会各界对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充满期待,甚至有媒体认为这可能是“二次房改”的信号。

但非常遗憾的是,今天这场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,实际上只是一次工作总结报告,没有任何关于住房制度改革、市场调控政策和住房保障的新闻发布。

如果说有,就是把原来的政策重读一遍。

2021年6月24日国办文件

点击图片,阅读原文

新闻背景:

中国住房制度改革

以1998年7月,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》为标志,开启中国的第一次房改。

这次房改,断然结束了新中国近50年的计划体制的住房实物分配,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;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;发展住房金融,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。

请注意,1998年这份文件的初始目标是,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。

当时人们所熟知的是:

低收入家庭住廉租房,中等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,高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。

但事实上,这一政策在过去20多年的实践中,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。

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,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,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,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。

人们对住房面积和品质的要求,普遍超出了原定的经济适用房的标准。

在本世纪初的几年,甚至出现了人们不愿意买经济适用房的情况。同时,经济适用房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,社会舆论普遍质疑“开奔驰车住经济适用房” 的现象。

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,商品住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。

或者说, 1998年当时的第一次房改模式,主要是以新加坡模式为目标,并参考了中国香港地区土地出让商品房预售制度。

但事实上,后来主要发展成了香港模式,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,市场供应以商品房为主,保障性住房由经济适用房为主转为以公租房为主,以及共有产权房、棚改和拆迁安置房等。

按今天新闻发布会上所说,保障性住房涉及约2亿人安居需求,而按照2020年63.89%的城镇化率,城镇人口达9亿。也就是说,2亿人仅占20%多一点。

随着需求的不断加大,以及各种突发外界因素和货币政策的影响,房价在2007年、2009年、2016年以及2020年至今,出现了4次大幅度的上涨。

其中,2020年至今的这一轮房价上涨,由于商品房限价,表现为二手房价格大涨,特别是学区房价格大涨,以及商品房摇号“房难”。6月,按揭信贷政策收紧,市场有降温迹象。

应来地产http://www.519000.com.cn/

打赏
凡注明"来源:应来地产"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,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。 【编辑:应来地产】

相关文章

0相关评论

新闻排行

热点楼盘

更多